在建筑与文明之间——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日活动赴日本调研考察
八天的行程,从东京到大阪,从京都古刹到丰田工业博物馆,从积水海姆的装配式工厂到大阪世博会,所到之处,皆是建筑与城市、历史与未来深度交织的现场。我们试图以专业的眼光去观察,以交流的姿态去聆听,更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借鉴。
对话·在东京——两会“谋发展”的相遇
5月29日,省学会考察团由卢红标秘书长带队前往日本建筑学会(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AIJ)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中,竹内彻会长向考察团简要介绍了日本建筑学会的概况,日本建筑学会(AIJ)创立于1886年,总部设立在东京,通过九个地区的分会服务全国会员,持续引领日本建筑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学会拥有会员3.5万名,在建筑学的每个专业领域都设立了16个常设研究委员会,下设了约560个小组委员会和工作组。在学术交流方面,日本建筑学会与中国、韩国建筑学会长期以来保持深度合作,共同举办“亚洲建筑交流国际研讨会”,为推进亚洲地区建筑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省学会秘书长卢红标介绍省学会的发展历程,着重强调了促进行业发展与服务会员方面的主要工作和重要举措。他表示,当前中国建筑业正经历从“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应用,以及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关键。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地方学会,在促进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我们讲起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土木与建筑融合”的历史渊源时,竹内彻会长对于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把土木和建筑融合在一起颇感新奇。在他眼中,这两个学科虽相邻却属不同“流派”,而我们则更强调它们在城市空间创造中的协同关系。
席间,双方还就劳动力短缺、建筑教育、科技转型等话题坦诚交流。日本推动“银发工程师”返聘、优化签证政策;我们致力于以数字化工具赋能建筑青年人才成长。
座谈会最后,省学会向日本建筑学会赠送了绣有学会logo的南京云锦,作为具有南京特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精湛的手工技艺。不仅象征着双方深厚的情谊与合作的美好愿景,更是两国文化交相辉映的生动体现。最后双方代表合影留念。
感悟·在京都与高野山——建筑的时间之美
日本古建筑的魅力,往往藏在细节中。走进始建于798年的京都清水寺,榫卯结构支撑起的舞台悬挑山崖,无一钉一铆,却百年不倒。寺院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顺应自然,不显人工之匠,却尽显匠心之妙。金阁寺融合了禅宗寺院建筑风格和日本传统书院建筑风格,是日本室町时代建筑的代表作。其金碧辉煌的外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周围的池塘、庭院和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日本对美的极致追求,是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和歌山县高野山,我们则见识了宗教建筑的另一种极致。金刚峰寺三栋相连、错落有致,蟠龙庭枯山水静中有动;坛上伽蓝以曼荼罗结构展开,一砖一瓦尽显密宗宇宙观。日本对古建筑的保护,不只是修旧如旧,而是一整套系统性的理念与制度支持:从原真性修复,到工艺代际传承,再到公众教育与法律保障,皆令人敬佩。
震撼·在丰田纪念馆——工业遗产的生命延续
工业遗产如何“活”起来?在名古屋的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我们找到了答案。百年前的织布厂房被改造成纺织与汽车科技展馆,老厂房中的钢梁与红砖得以保留,现代展陈方式却将其赋予新生。观众不仅能看,还能“玩”——模拟驾驶、机械互动、科技体验,多种展陈方式打破隔阂,让工业文明变得鲜活可亲。这里不仅是企业历史的展示场,更是日本“制造精神”的传承地。企业将研发精神、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融入其中,赋予建筑更深远的公共价值。
精密·在积水海姆——装配式建筑的极致演绎
走进积水海姆的装配式建筑工厂,一股“工业4.0”的氛围扑面而来。这里几乎没有嘈杂,自动化生产线井然有序地运转,机器人完成焊接、组装,每一道工序都严丝合缝,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了解了积水海姆在装配式建筑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如新型连接技术、节能保温材料的应用等。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建筑的施工效率,还提升了建筑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他们将“模块化”演绎到极致——构件标准统一,接口可互换,装配效率极高。更重要的是,每一项创新技术背后,都有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支撑。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先进工厂,更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方向灯。
启迪·在世博会与大和房屋——构筑未来社会图景
在大阪,我们先后考察了2025世博会园区和大和房屋综合技术研究所。世博园以“未来社会实验场”为理念,构建了一座集绿色能源、智能交互、多元文化于一体的“未来城市”。竹材建筑、CLT木构、可拆解展馆设计,都在倡导一种更轻盈、循环、可持续的建筑哲学。而大和房屋,则让我们见识了装配式建筑的“起点”与“巅峰”——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家预制工厂,到如今实现建筑结构创新、智能系统集成、绿色节能理念的全面落地,其研究所不仅引领行业发展,更不断定义“未来建筑”的可能性。
城市·在京都站与大阪站——站城一体化的样板示范
全世界每日平均利用人数排名前23位的车站全部为日本车站。充分显示了日本轨道交通车站在城市化综合开发、站城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进性,是轨道交通引领周边城市开发建设的优秀范例。因此参观考察学习轨道交通枢纽车站综合体,是此次日本之行的重要内容。在京都站与大阪站综合体,我们看到了交通枢纽如何变成城市地标。高铁、地铁、巴士、商业、酒店、文化设施多维融合,形成立体交通体系与城市综合体的完美结合。站内动线清晰,功能复合,广场、步道、空中连廊使人流畅达、空间宜人。这不仅是建筑技术的胜利,更是对“城市效率”与“生活美学”的双重追求。
京都站如城市峡谷般的大厅、大阪站“天空农园”与“知识之都”的理念,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城市建设真正服务于人,空间便会生动,城市便会有温度。
短短八天,我们既与日本同行探讨行业发展,也亲历了历史建筑与未来科技的碰撞。日本建筑的精细与克制、制度的系统与持续、对文化的敬意与责任,皆让人感佩。
建筑不止是技术,更是文化与生活的容器。这次日本之行,是一次深入思考“建筑如何与时代共生”的过程,也为江苏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启迪与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