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遗产风貌-性能双维协控适应性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通过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技成果鉴定
5月30日,由东南大学、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中国建筑遗产风貌-性能双维协控适应性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在上海成功召开。江苏省建筑土木学会副理事长王华、东南大学淳庆教授、中建八局文旅博览公司总工程师孙晓阳正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戴仕炳教授、北京建筑大学朱宇华教授等20余人参加会议。
鉴定会议现场
会议推举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担任主任委员,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爱群、重庆大学土木学院院长杨庆山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向东、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学院院长戴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薛建阳、上海建科院总工许清风担任委员。与会专家认为,项目对建筑遗产本体-环境多因素耦合劣化的内在机理、建筑遗产时效-精准双控的性能评估方法、建筑遗产风貌保护-性能提升双效平衡的适应性保护技术开展研究,解决了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的内在机理不清、评估方法不准、保护技术欠缺等难题。形成创新成果如下:
主任委员常青院士
副主任委员李爱群教授
副主任委员杨庆山教授
1)揭示了建筑遗产本体-环境多因素耦合劣化的内在机理:研发了数字驱动的建筑遗产建构特征自动解析技术,建立了建筑遗产性能劣化程度与无损检测指标的转译模型,解析了建筑遗产在结构受力与环境侵蚀耦合作用下的劣化机制,解决了建筑遗产保护中建构特征不清、病害检测不准、劣化机理不明的问题;
2)建立了建筑遗产时效-精准双控的结构性能定量评估方法:提出了建筑遗产基于轻量化模型的智能隐患排查方法,研发了建筑遗产考虑真实构造与性能劣化的简化计算模型技术,建立了建筑遗产基于分级量化和科学权重的结构性能定量化评估方法,突破了建筑遗产保护中隐患排查低效、计算模型复杂、评估方法主观的瓶颈;
3)构建了建筑遗产风貌保护-性能提升双效平衡的适应性保护技术:研发了建筑遗产基于新型混杂纤维材料的安全性加固技术,研制了建筑遗产性能兼容与风貌保护的耐久性防护技术,构建了建筑遗产智能化的低干预稳定性提升技术,破解了建筑遗产保护中常常面临的“不干预”和“过度干预”的权衡难题。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王华总结
项目组发表论文385篇,授权发明专利41项,出版学术专著45部,主编国标图集1部、团体标准5部、授权省部级工法8部。项目成果应用于包括北京长城、北京故宫、南京明孝陵等10项世界文化遗产和8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228项重要建筑遗产保护工程中,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建筑遗产风貌-性能双维协控适应性保护技术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国建筑遗产的适应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建议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