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科研项目“深厚海淤地质条件预应力桩基础创新研究与工程应用”通过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技成果鉴定
2024年12月10日,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由连云港市建设工程消防审验服务中心、东南大学、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连云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交通运输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海洋大学等14个单位共同完成的 “深厚海淤地质条件预应力桩基础创新研究与工程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
会议由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王华主持。
鉴定委员会由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加平院士担任主任委员,南京工业大学陆伟东副校长和河海大学施建勇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江苏建苑岩土工程勘测有限公司何国松董事长、江苏新筑预应力工程有限公司栾文彬董事长、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孙亚非总工、连云港建院工程勘察与检测公司于少舟总工担任鉴定委员会委员。
连云港市建设工程消防审验服务中心舒阳研究员级高工、连云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世歌研究员级高工、交通运输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韦华研究员级高工、常州大学伍君勇讲师、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汪修森助理工程师等课题组相关人员参会。
课题组向鉴定委员会汇报了研究成果,专家组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讨论后认为提供的鉴定资料齐全,符合鉴定要求,取得了以下科技成果:
- 课题采取地质调查方式划定了连云港腐蚀环境区域,实地对混凝土构件腐蚀状况、土壤及地下水的腐蚀成分进行测试,界定腐蚀等级,通过寿命预测及综合数据分析,确定了采用附加防腐措施的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应用范围。
- 结合连云港地区深厚海淤泥条件大长径比管桩工作性态,开展了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研究,得到了模型桩的破坏形式,为大长径比预应力管桩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 研发了耐腐蚀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了切角方桩的型式及沉桩工艺,发明了转换接头技术,形成了组合预制桩成套技术,有效提高了沿海地区强腐蚀环境下预应力桩的耐久性。
课题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件,编制企业标准3部,发表学术论文26篇。成果应用于中复神鹰、盛虹石化等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鉴定委员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深厚海淤地质预应力组合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建议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