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 28个项目获奖
近日,2024年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圆满结束,共有28个优秀项目获奖。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于5月发布申报通知,截至9月共收到45项申报材料。经省学会形式审查、专业组初评、终审会议评审、公示等程序后,最终评选出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
一、终审评审会
10月9日,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在南京组织召开2024年“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终审评审会。评审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王景全担任主任委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大桥梁安全长寿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喜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刘加平担任副主任委员,原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徐学军、原河海大学副校长徐卫亚、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郭正兴、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雁担任评审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王华主持会议,简要通报2024年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科技奖终审评选办法进行解读。
各参评项目依次对项目概况、关键技术、先进性以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汇报并接受专家质询。现场气氛在严肃中保持着互动与交流。
所有项目完成答辩后,评审委员会专家采取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共评出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省学会将在一等奖获奖项目中择优推荐至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的评选。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自2018年设立以来,为江苏省土木建筑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激励和推动,鼓励科研人员和从业者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实践。有助于提升江苏省土木建筑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推广,为建设高质量的土木建筑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该奖项也为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传递,推动土木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专业组初评
9月29日,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组织召开科学技术奖专业组初评,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项目进行初评,评审分为施工组和轨道+桥隧组。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王华主持专业组评审会。
施工组由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郭正兴担任组长,原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站长刁爱国、省学会建筑施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程杰、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宝俭担任组员。轨道+桥隧组由原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徐学军担任组长,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杨平、原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计划处处长汪宽平担任组员。
三、一等奖获奖项目介绍
1. 复杂形态宗教文旅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以无锡灵山梵宫、南京牛首山佛顶宫、普陀山观音圣坛等工程为载体,针对宗教形象以建筑造型呈现带来的复杂结构设计与施工、宗教文化艺术完美呈现难度大等难点开展研究,历时十余年,形成复杂形态宗教文旅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
成果获专利授权68件(发明专利 34件)、省级工法 48项,主编标准 2部,发表论文 53篇,出版专著 2部,经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填补了复杂形态宗教文旅建筑相关技术空白,彰显时代元素,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相继在金陵大报恩寺、烟台崆峒胜境、溧水无想水镇、曹溪文化广场等20余项工程得到成功应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近三年合计新增产值153607万元,产生了经济效益12038万元,新增税收2850 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应用的多项工程,改善了当地经济和生活环境,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无锡灵山梵宫被誉为“东方卢浮宫”,普陀山观音圣坛被盛赞“举世无双、流芳百世”,南京牛首山佛顶宫被誉为“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当代艺术建筑新景观”,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宗教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复杂形态大空间建筑数字建造和智慧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课题依托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南京禄口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南京禄口机场 T2航站楼、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三期、江苏大剧院、蚌埠市体育中心项目,针对工程结构复杂,复杂曲面大空间整体结构及异形铸钢节点的优化设计问题,通过参数化建模、结构优化设计、焊接残余应力及焊接断裂性能和疲劳寿命评估、三维空间复杂交汇钢节点力学性能研究等多个方面,实现结构的高效、安全和可靠设计;大空间钢结构的施工面临着拼装 -吊装难度大、屋盖滑移施工复杂、施工过程监测困难等挑战;通过技术手段对室内外环境进行精准调控,形成了复杂形态大空间多专业一体化设计关键技术、大跨度异形空间精准化模块化快速建造关键技术、大型公共建筑低碳健康营造与智慧运维关键技术等 6项关键施工技术,关键技术申报发明专利 30项(17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43项, 13项江苏省省级工法、并发表论文 23篇。
针对复杂形态大空间多专业一体化设计关键技术、大跨度异形空间精准化模块化快速建造关键技术、大型公共建筑低碳健康营造与智慧运维关键技术,通过不同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合理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和整体形象不受影响,加快了工程进度,确保了工程无质量和安全事故。
3. 江底复合地层输水隧道泥水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针对南京市江宁区新济洲供水工程过江廊道项目泥水盾构施工遇到的江底高水压复杂松散破碎地层条件下泥水盾构掘进、长江底高水压盾构隧道内水平大间距冻结、有限空间内低温环境下盾构主驱动密封检修、江底高水压富水砂层盾尾刷更换等施工难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创立一套完成的江底复合地层输水隧道泥水盾构施工关键技术 。
该课题形成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 9件、省级工法 4项、授权软著 5件,发表学术论文 13 篇,研究成果具有显著创新性,并已在新济洲过江廊道等项目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4. 大型绿色低碳智慧完整社区研发与应用
本技术成果隶属建筑施工领域,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社区规划设计中多业态融合的问题,力求在居民的视角下,实现生活与工作需求的高度契合与多元化满足。为此,前瞻性地开发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全时段全龄友好 10分钟生活圈规划技术、近零碳商业建筑综合减碳技术、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综合减碳技术、智慧管理系统,以及新型工业化低碳建造技术。这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应用,不仅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提供了科学路径,也为创建高质量的绿色智慧社区树立了新的标杆。
研究成果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12项、软件著作权 2项,编制团体标准 1项,发表论文 7篇,省部级及以上 BIM奖 1项。
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市嘉定未来城市项目。在完整社区的基础上,融入了宜居、低碳、智慧、绿色、健康、活力与韧性六个方面的元素内容,落实住建部“好社区”“好房子”的倡议。通过高品质全时段全龄友好 10分钟生活圈规划技术,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基于完整居住社区的节能减碳控制技术,提高建筑能源自给率,减 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创新建立基于绿色低碳智慧完整社区的运维管理系统设计方法,搭建了物业管理系统、碳排放智慧监测系统、全域全龄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提出了活力社区设计理念,打造邻里和睦、交流互通的社区人文环境。
5. 多高层木 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主要以国内第一座木-混凝土混合结构高层建筑“江苏省康复医院”为载体,聚焦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建造关键技术问题中的结构材料、结构体系、消防设计与智能建造等问题开展研究。
主要创新内容为基于力学与抗火性能提升的混合组坯新型胶合木研发、基于抗震性能提升的木 -混凝土多向混合创新体系研发、基于综合性能提升的钢板条增强 CLT-混凝土组合楼盖研发、基于 BIM协同平台的木混结构设计 -加工 -施工一体化技术。
项目研究成果在江苏省康复医院项目得到应用,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包括发表期刊论文 14篇,其中 SCI/EI检索 9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4项、实用新型专利 8项、软件著作权 2项,获批省级工法 2项,中施企协工法大赛二等工法 1项。
项目研究成果陆续在江苏康复医院项目、山东鼎驰木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江苏省第十届园艺博览会园博园主展馆项目等项目上得以应用,研究成果在各项指标均满足质量验收及设计标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6. 三代核电预应力锚固系统及配套装备国产化研究
项目对三代核电预应力工程进行研究,研制了三代核电预应力锚具系统、小型化数字张拉千斤顶、等应力张拉千斤顶、倒 U型整体牵引成套设备、水平整体提升双层施工平台及灌浆设备,此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3项、实用新型专利 8项,第三方评价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材料和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重大核能项目的4台机组安全壳上获得成功应用,并且张拉千斤顶、灌浆泵等设备实现了中核集团内外部的销售转化。通过采用此项目研发的锚具及配套设备,保障了核电预应力工程施工安全,提升了工程质量,主要材料钢绞线的损耗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也大大缩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整个三代核电建造工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首次实现国内同类型核岛预应力工程 5.5个月工期的新纪录。
预应力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能够为后期安全壳冷试、热试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因此对整个核电的建造工期和安全运行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核电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已经开始大面积地投入建设,而依托于三代核电技术研发的该项预应力锚具系统及配套设备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7. 面向大跨度桥梁施工的超大型起重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为解决桥梁行业超大起重量超大起升高度吊装难题,实现高性能、高安全、高效率、高智能桥梁吊装,研发了全球最大塔机XGT15000-600S,额定起重力矩15000吨米,最大起重量600吨,最大起升高度400m。攻克了大吊载大起升高度塔机并联组合臂架系统设计技术、超大型塔机多机构高安全协同作业与精准控制技术、超大型塔机多功能组合高效使用与自配平连续顶升结构设计技术、超大型塔机结构健康监测及智能操控技术。产品整体技术及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3项,海外专利2项 。
应用项目技术成果的XGT23000-760S、XGT15000-600S、XGT8300-320S等超大型塔机在常泰、巢马、六横、万龙等世界级大桥项目安装使用,产品的应用大幅缩短了桥梁建设施工周期,为应用单位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赢得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吊装能力强、操作平稳、就位精准、安拆效率高、智能化水平高、施工效益显著”等诸多肯定,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交通强国”国家战略提供有力高端装备支撑。产品从下线到成功应用,已累计被央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50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