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推荐13名青年人才入选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
近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关于公布2024年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对象名单的通知”(苏科协发〔2024〕154号),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推荐的曹徐阳等13名青年人才成功入选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对象。
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是省科协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一项人才培养工程,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作用,联合青年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在全省范围内选拔和培养一批崭露头角、具有较强创新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期”潜心研究、深入探索,尽快成长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力量。
青年科技人才风采
曹徐阳,江苏南通人,工学博士,河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装配式结构基础理论与加固策略、工程结构风险分析与韧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土木工程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ESI热点/高被引论文5篇,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部级等其余各类项目10余项。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年度),并先后获国际先进材料协会青年科学家奖章、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力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管东芝,副教授,博导,建筑工程系副系主任,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从事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的研究,主持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与重大项目多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SCI论文四十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9)、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1);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竞赛特/一等奖3项等;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
刘新,博士,本科及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曾赴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现为东南大学至善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水泥混凝土耐久性、功能化水泥基材料等方向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EI论文12篇,其中1篇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
时爽,现就职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长寿命功能型道面材料技术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主持近10项技术开发项目,发表高质量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授权7项,指导学生获中国民航“畅·享”杯机场规划设计创新创意国际大赛研究生组金奖;获评第十届中国江苏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及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科学技术进步奖荣誉。
邱振宇,男,1994年1月生,江苏溧阳人,南京林业大学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强竹纤维复合材料。博士论文获得2022年度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及2022年度江苏省土木工程学科吕志涛院士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18篇,相关论文被国际著名工程科学网站“Advances in Engineering”遴选报道。主持江苏省青年基金、江苏省高校面上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基金以及多项军工技术协作项目。
姜自华,中共党员,山东临沂人,博士毕业于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于2023年9月到苏州轨道交通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土建技术研究部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获得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担任若干SCI期刊的审稿人。
洪小春,男,工学博士,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从事整合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及地下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城市大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
参编《建筑设计》教材1部,专著4部;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和中文核心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设计项目60余项,获奖近30项;主编及参编标准3项。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江苏省高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
赖柄霖,中共党员,全国混凝土结构教学研讨会青年委员,科技部重大基础设施智慧防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员。研究方向包括新能源结构、组合结构、机器学习等。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参编Elsevier专著及新加坡组合结构设计规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及多项省部级实验室开放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全国青年教师混凝土结构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朱瑞召,东南大学至善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韧性抗震体系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国家资助博后科研项目(B档)、江苏省卓越博后等项目9项;发表Q2以上SCI论文20余篇;授权国际/美国发明专利1项,公开/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2023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1/15)、江苏省土木工程专业吕志涛院士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多项奖励;指导学生获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二等奖;担任国际期刊Urban Lifeline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Built Environment和 Journal of Building Design and Environment客座主编。
刘健鹏,讲师,常州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安克雷奇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人工冻土冻胀融沉变形特性及细微观结构演化机理。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获2022江苏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吕志涛院士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2023江苏省教育厅面上项目1项、2024常州市科学计划项目1项。
李耀,男,1989年8月生,中国矿业大学师资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既有结构性能评估与新材料修复加固以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课题7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J COMPOS CONSTR(ASCE)、ACI MATER、CONSTR BUILD MATER、建筑结构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和EI论文近20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公开发明专利5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和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
杨冬冬,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结构抗火研究,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科技副总、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优秀博士,CECS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委员,AJCE、《新材料·新装饰》编委,Smart Construction、《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团体标准4部,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混凝土结构教学比赛二等奖等奖励。
杨鹏,江苏盐城人,东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系工学硕士,就职于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从事大跨及复杂桥梁设计与研究工作,累计参与或负责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以上,同时在桥梁工业化智能建造等新领域积极探索,带领团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授权专利8项,研究成果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市厅级奖项4项等多项技术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