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提名4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近日,江苏省科协8个学会联合体共同发布了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本次评选涵盖基础研究、环境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化工纺织、土木水利交通建筑、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八大领域,旨在全面展示江苏省在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经提名、形式审查、初评、综合评审并向社会公示,遴选出具备高度创新性和应用价值、代表江苏省科技创新高水平的科技成果62项。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提名的“高性能桥梁缆索关键技术研究与规模化应用”“大跨度桥梁特异风效应智能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复杂地质地貌超高水压大直径盾构隧道建造关键技术”“城市工矿区遗址多尺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等4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土木水利交通建筑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另外经省学会初评推荐的“高品质低能耗温湿分控辐射冷暖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建筑规模化应用”“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优秀科技进展。
本次评选活动自2024年3月初开始,省科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启动,4月28日,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组织5位专家对申报的19个土木建筑专业项目进行初评,共评选出6项推荐到联合体,5月11日,联合体在江苏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进行了综合评审,最终确定江苏省科协土木水利交通建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项目8项、优秀科技进展项目8项向社会公示。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组织十大科技进展初评现场
5月28日,由省科协、省科技厅主办的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江苏省主场活动在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举行。200多名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代表出席活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科协主席陈骏宣读《致全省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
会议同期还举行了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颁奖仪式。
经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推荐的十大科技进展项目简介
1.《高性能桥梁缆索关键技术研究与规模化应用》
江苏法尔胜缆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高性能桥梁缆索关键技术研究与规模化应用”。项目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探明“盘条—钢丝—缆索”全过程强韧化机理;形成超纯净冶炼、低脱碳轧制,低损伤拉拔、多元合金热镀和高抗疲劳锚固等技术;研发超高强度、超耐腐蚀、高抗疲劳缆索产品;首创主缆内部通气管道和缆索抗火成套技术,实现我国桥梁缆索技术从“跟跑—并跑—领跑”的跨越,成果在常泰、张靖皋大桥等重大工程中规模化应用。成果不仅可以大幅减少材料用量,节约建设费用,降低架设难度,符合绿色低耗的发展方向,而且能使桥梁更好地适应复杂恶劣的环境,节约管养成本,提高使用寿命,符合桥梁“安全、耐久、绿色”的桥梁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为支撑“材料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 《大跨度桥梁特异风效应智能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东南大学和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完成“大跨度桥梁特异风效应智能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大跨度桥梁风效应实时预测是保障其在台风、龙卷风等特异风灾下结构安全的重要举措。然而,数值模拟、风洞试验等传统手段难以实现风效应的实时预测。在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的资助下,该团队自主研发了桥梁特异风精准测试与表征技术,建立了桥梁原位风速多尺度预测方法和非平稳风效应精细分析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大跨度桥梁特异风效应智能预测技术,突破了传统风效应分析耗时长、精度低等关键瓶颈,为苏通大桥、五峰山大桥等世界级桥梁的抗风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成果有力推动了第三代智能抗风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桥梁抗风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3. 《复杂地质地貌超高水压大直径盾构隧道建造关键技术》
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等单位完成“复杂地质地貌超高水压大直径盾构隧道建造关键技术”。项目团队围绕当前隧道高质量防水、复杂地层安全掘进、国产盾构机关键装备等方面的科技能力不足与技术瓶颈,在盾构隧道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在防水技术方面,创新管片结构与接缝防水协同控制体系,实现百万平方米级盾构隧道零渗漏,强韧性密封垫更提升防水性能。在安全控制方面,构建了复杂地质盾构隧道技术体系,保障了大直径泥水盾构在断层、岩溶、江中冲槽等不利区段的掘进安全,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提升施工安全性。项目团队在关键设备研制也取得突破,实现常压换刀装置等国产化,首创 OXL 型常压刀筒密封装置填补国内空白。这些创新成果为盾构隧道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项目共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9028.9 万元,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以上。
4.《城市工矿区遗址多尺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建八局文旅博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城市工矿区遗址多尺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针对城市工矿区空间的重塑理论、矿区“新旧共生”设计方法、关键修复技术等开展系统研究及应用,创建了多要素耦合下城市工矿区包容性感知的空间重塑理论体系,为工矿区包容性空间建构提供理论基础;系统创建了城市工矿多尺度“新旧共生”设计方法体系,实现了城市工矿区的整体转型、有机衔接与可持续发展;创建了城市工矿区遗迹改造生态修复关键建造技术体系,营造的多维度体验式景观与建筑为生态修复、资源再利用及城市更新提供成功范例。项目开辟了城市工矿区城市更新的新路径,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推进了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升级,为实现“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