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全自动运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技成果鉴定
2023年8月11日下午,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在苏州组织召开由苏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苏州大学、江苏经纬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全自动运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
鉴定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副厅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学军分别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邀请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城轨专委会主任张大春、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朱翔、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副院长左建勇、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工韦苏来、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技术委员会委员徐彩霞七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课题成果进行验收以及全方位的评审鉴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教授
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原副厅长徐学军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城轨专委会主任张大春
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朱翔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副院长左建勇
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工韦苏来
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技术委员会委员徐彩霞
本次会议由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华主持。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华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李政,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铭,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卢红标,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冬冬,江苏经纬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亮及其他课题组成员参会讨论。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李政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铭
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全自动运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以“十四五规划”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导向,打造了一条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服务型绿色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线路全长44.1千米,共设置34座车站。项目围绕轨道交通感知、控制、适配和耦合过程中全自动运行的关键技术,开展了自动化运行系统研究,取得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构建了面向全自动运行线路要素感知的主动式高动态环境理解系统;提出了基于轨行环境的快速语义理解技术,实现限界内外的变尺度环境解析能力,提高了不规则小目标检测精度;
2)从列车点、区域线或联锁区块等多维度,设计了自主切换限速模式的多应急场景行车管理策略,进一步提出了全新的远程控制技术,使应急处置时间控制在90s以内;
3)提出了兼容既有存车线长度的自校准列车停车技术,实现了最短7米停车距离。
项目获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共发表论文12篇,软件著作权20篇。成果应用于苏州轨道交通6、8、11号线,并在南京、福州和西安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鉴定委员会认为,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兼容既有存车线长度的自校准列车停车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建议进一步总结,加快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