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年会和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委员会江苏分会年会的通知
为定期交流我省在工程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和科研新动态,进一步推动本领域相关工作的发展,由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委员会江苏分会联合主办、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协办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年会和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委员会江苏分会年会暨江苏省第二届工程鉴定与加固学术交流会”将于2007年11月2日—3日在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召开。
一、会议主要议程
(一)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特邀报告)(半天) ;
大会学术交流(一天);
(二)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年会;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委员会江苏分会年会;
(三)国内外最新检测仪器及加固新材料、新产品展示(半天);
参观考察。
二、参加会议对象
1、特邀省内外专家、学者;
2、委员会全体委员;
3、论文作者;
4、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相关企业专业人员(有无论文均可报名参加);
5、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人员;
6、国内外检测仪器及加固材料生产和销售机构相关人员;
7、有兴趣在本行业领域发展的其他人员。
三、征文及要求
本次学术交流会论文将以论文集形式正式公开出版发行。自本通知发出之日起至2007年9月15日为论文征集时间,具体征文办法详见附件1和附件2。
四、优秀论文评选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将成立专家评审组,在所征集发表学术论文中选择一定数量优秀论文进行大会表彰,并颁发相应证书。
五、联系方式
主办单位: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
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委员会江苏分会
地 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2号
邮 编:210008
电 话:025-83278537
联 系 人:万 霆 13952058184
姜 景 13805191331
黄 钢 13951811588
传 真:025-83278534
Email:njjiangjing@yahoo.com.cn
协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地 址:江苏省徐州市三环南路
邮 编:221116
电 话:0516-83590611
联 系 人:吴元周 13852155134
郭 震 13952208882
传 真:0516-83590618
Email:wyzcumt@126.com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
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委员会江苏分会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二○○七年五月八日
附件1
“江苏省第二届工程鉴定与加固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
1、论文集名称:《江苏省第二届工程鉴定与加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征文内容:工程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综述及国内外最新动态;
工程结构加固、改造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
工程结构安全性、可靠性鉴定方法及工程应用;
工程结构耐久性研究及工程结构耐久性评定;
结构加固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
工程加固抗震性能鉴定方法及工程应用;
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及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加固、改造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加固、改造施工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
建筑物灾后鉴定与加固方法的应用;
古建筑保护、维修与加固;
公路、桥梁、构筑物的可靠性评定方法及工程应用
等领域最新标准规范介绍。
3、投稿要求见附件2。投稿可采用邮寄或邮件方式,邮件分别寄送南京和徐州各一份,请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4、投稿截止日期:2007年9月15日(为收到稿件全文的日期)
5、稿件投送地点及联系方式
单 位: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地基研究所
江苏省苏科建设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地 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2号
邮 编:210008
电 话:025-83278537
联 系 人:万 霆 13952058184
姜 景 13805191331
传 真:025-83278534
Email:njjiangjing@yahoo.com.cn
单 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地 址:江苏省徐州市三环南路
邮 编:221116
电 话:0516-83590611
联 系 人:吴元周 13852155134
郭 震 13952208882
传 真:0516-83590618
Email:wyzcumt@126.com
附件2
投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为提高本届会议的论文质量和学术层次,现对稿件做如下要求。
1.1来稿必须具有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
1.2将严格按审稿程序审稿,来稿经初审合格后,将请有关专家进行审稿,决定稿件是否录用。
1.3请作者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不得泄漏国家机密,稿件刊登后文责自负。
1.4凡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刊物上刊登过的稿件,本次论文征集一律不予刊登。
2.1来稿要求主题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论文限在6000字以内(页面限制在4页以内)。文稿必须包括中英文题名(限20字以内)、作者姓名(注明汉语拼音)、作者单位(中、英文)、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按《汉语主题词表》标引3~8个)、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在文稿首页左角处写明第一作者简介(后面的作者中如有博士导师,也请一并介绍),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位或学历,并注明论文属何基金资助项目及批准号等。
2.2论文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写成报道性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重要参数四要素,且不少于300字。摘要应能准确、具体、完整地概括原文地创新之处,不必重复题目,不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应重点写明论文地创新点。
2.3英文摘要的撰写切忌把中文摘要一一对应翻译过来,应尽量将其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主要内容仍应包括工作或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结果与结论和重要参数等四要素。
2.4关键词要规范、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果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2.5文稿中的图、表随文出现,要求各图形符合制图规范,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中的标值、标值线必须写清,标值应使用标准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一般不用中文表示)。照片应选用反差较大、层次分明、无折痕的黑白照片,作者应自留底图。文中表格一律使用三线表。
2.6正文(含图、表)中的物理量和计量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外文字母、文种、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脚标、矢量、矩阵和易混淆的字母应书写清楚,并用铅笔作出标注。
2.7文稿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如1,2,3;二级标题如1.1,1.2,1.3,2.1,2.2;三级标题1.1.1,1.2.1,1.3.1,1.2.2;引言或前言不编序号。
2.8参考文献应著录主要资料,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原则上不引用。文献序号应与其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一致。文献著录内容应符合国家标准,著录格式如下:
(1)专著:[序号] 著者. 书名[M].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码—止页码。
(2)期刊:[序号] 著者. 论文题目[J]. 期刊名,出版年,卷(期). 起页码—止页码。
(3) 论文集:[序号] 著者. 论文题目[A]. 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码—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 著者. 论文题目[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序号] 专利申请者. 题名[P].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著者姓名采用姓前名后的写法,姓名采用汉语拼音的著者,用姓名全称,不缩写;姓名用西文的著者,姓大写,姓与名之间空一字符,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如著者不多余3人,应全部著录;如为3人以上时,只著录前3人,后面中文加“等”,西文加“etc”。
